老字號莫義記
從消防局前地穿過官也街,置於眼前的廣場稱作嘉模墟,昔日這里是氹仔的街市,路邊的攤檔隨處叫賣,行人熙來攘往,熱鬧非常。時至今日,我們在此處再也找不到街邊小販的身影,或是小販們當街兜售的場面,但是這裏卻有著見證氹仔八十多年變化的活化石─莫義記。
白駒過隙
莫義記成名至今已傳至第三代,由莫義記的兒子莫生和媳婦芝姐打理,以大菜糕和木糠布甸等聞名於澳門,是遊客來澳必食的甜點。如果要追溯它的起源,便要時光倒流到20年代的氹仔,當時的城市中心就是位於現今官也街至地堡街一帶,這里的小販檔口林林總總,其中一個就是莫義記的前身,由芝姐的家婆經營。除了大菜糕,車仔上還有生果、砂炮等商品售賣,是名附其實的流動式士多。由於自來水供應設備和生火器材沒有現今先進,所以大菜糕的製作與現在有很大的分別,譬如用來調配的水是從附近的井打過來、生火需要用紙皮來燒,加上那個年代沒有雪櫃,每次賣大菜糕都需要切開“一舊舊”來賣,用汽水杯盛載。
舊日前往氹仔的交通非常不便,由澳門半島前往氹仔唯一的途徑就是乘坐渡輪,從現址為總軍總會的碼頭上落,所以前來氹仔的澳門居民和遊客十分稀少,學生哥則成了他們主要的客人,學校的小憩或放學時間便是他們生意最火紅的時候。就這樣日復日,不經不覺做了六十多年,跟著交捧給莫生和芝姐夫婦倆,讓莫義記跨入第二個里程碑。
隨著1979年第一條連結澳門和氹仔的大橋落成通車,前往氹仔消費的人流逐漸增多,莫義記的生意也越來越旺,直到96年,政府要建路,重修官也街一帶地段,莫義記正式入舖,開始了規范式的經營。
味濃情更濃
莫義記的成名是有段故的,話說最初有一個從外地來的遊客,在店舖外面探頭探腦,芝姐見他對自己的產品好像很感興趣,於是遞了幾個木糠布甸給他,那位遊客吃過後,二話不說就舉起了大姆指連聲讚好,過了不久,他寄來了一封信回來,芝姐才得悉他的記者身份,透過他的報導,莫義記逐漸為人所認識,令到港澳、內地,甚至外國不少遊客都慕名而來。
盡善盡美
來到莫義記的店前,一般遊客都難以扺擋木糠布甸的誘惑,葡式食品本來就是講究濃味的,而莫義記製作的木糠布甸卻有著別家做不出來的清香,雖然製作大菜糕或木糠布甸的材料各大超級市場均有銷售,但為甚麼別家做出來的大菜糕或同類產品,吃上去總不及莫義記的出品呢?芝姐的答案是:「認識的字不多,唯有用心做好佢」。
隨著現代人飲食越來越講究,芝姐在製作上亦講求盡善盡美。莫義記在「推檔仔」的時期只有原味、士多啤梨味和椰汁味大菜糕,後來經芝姐接手後,轉用較合年輕人口味的濃味食材,先從三色大菜糕開始改進,慢慢摸索客人喜好,銷量明顯增多以後,再發展出焦糖布甸、榴槤雪糕、木糠布甸、燕窩雪糕等濃味食品。以前的食品都講求甜、咸、以低成本製作,但芝姐卻背道而馳減少了糖份的比例,在大菜的選料上堅持使用最優質的韓國大菜,足足用了三年的時間研究,加入了對身體有益的食材配方,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使產品更添濃香。難怪有客人稱讚:「最高份係佢(莫義記)架啦!」
創業難守業更難
每一間老字號的商店,在經營上都會面對著一個隱憂,就是持續性問題,莫義記也不例外。由於凡事力求完美,店舖的工作夫婦倆大都親力親為,5點鐘就要起身準備材料,一直忙到晚上七點才關門休息,面對家庭和客人的壓力,他們也想過放棄,但當想到客人報以的歡笑和過去為店子所灑下的血汗時,他們還是熬過來了。芝姐嘆道:「創業容易守業難,最重要的是講衛生、論口碑,盡己所能,讓客人食得開心,喜歡自己的產品。」
目前莫義記還沒有開設分店的打算,怕失了水準,沒了傳統的味道。也許這家賣大菜糕的店子賺的並不是金子,而是遊客們的歡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