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偶葡國餐廳
木偶葡國餐廳
為於氹仔舊城區,官也街的入口處,一棟三層高、經典葡式建築的木偶葡國餐廳,醒目的豎立著。經歷了三十多個寒暑,「小木偶」也由本來的大排檔長大成今天樓高三層的「大木偶」,即使風大雨大仍然守在那裡。
民以食為天
木偶葡國餐廳於一九七七年由土生葡人白達明先生創立,時至今日,咖啡炒蟹、馬介休球等菜式早已成為店鋪的招牌菜,不少外地來的旅客來到澳門都指定要來木偶葡國餐廳,試一試正宗的葡國菜。
到了今天,店鋪的營運已交由白太太處理,員工數量也由最初的兩個廚師、兩個侍應,發展到今天部門分工仔細、員工約有幾十人的系統化管理。但不變的是,廚師們都是由白先生親手教育出來的,而且白先生對食物的執著更是值得尊敬。
白先生生性熱愛美食和烹飪,自小就跟家中的三名廚師習得一身好廚藝,加上喜愛嘗試新菜式,令本是水警的白先生,在廿二歲的那一年開設了木偶餐廳,一圓自己愛吃又愛煮的夢想。由於當時白先生仍是警隊中成員,但同時要經營餐廳,故他經常在執勤期間穿著警員制服、陀著槍,卻偷偷跑回餐廳帶著圍裙在廚房裡煮菜,白先生更笑說當時的上司也拿他沒辦法。過了一、兩年,白先生便辭去水警的工作,專注發展木偶葡國餐廳。
小木偶變大木偶
十年樹木百年樹人,白先生在建立餐廳以及培養人才實是不遺餘力。白先生憶述最初經營木偶葡國餐廳時,廚房只有十隻杯子,員工加老闆也只有四個人,故經常出現菜來不及煮、碟來不及洗的情況,而且因為是露天的關係,每次下雨就顯得格外狼狽,雖然餐廳頂部有拉上帆布,但顧客也難逃被淋濕的命運,白先生更笑說,每逢下雨,桌上的湯總是越喝越大碗的。很來生意轉好,店面便開始擴充,一九八九年開始有空調,生意便做得更好。
直到今天,小木偶已經長大了,但白先生並沒有因此而忘本,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,更珍惜往日的一切。就好像是現時木偶餐廳的外觀,其實就是參照白先生小時候的居所而設計的。由於白先生的父親是消防局局長,所以白先生就住在鏡湖馬路那所消防局裡面,並在那裡長大。為了紀念自己的家、自己的童年,白先生就特別的將現在的木偶葡國餐廳按著自己的家來設計,外牆上還刻有父親名字的樓名「邊那總監大廈」,盡顯白先生的念舊和人情味。
順流逆流
三十多個寒暑也不可能總是平淡的,高潮低潮使得木偶葡國餐廳的閱歷更豐富。最初經營時,客人都以澳門人為主,約在五年後,「木偶」這個名字開始為外地人所認識,來訪的旅客,特別是香港旅客也日漸增多,生意越做越好。但後來遇上金融風暴,加上澳門將要回歸前治安變得很差,使得往日常來的香港旅客幾乎完全消失,生意變得十分冷清,很多時甚至會提早半小時就關門。
但白先生並沒有因此放棄,終於在澳門回歸後,治安改善了,經濟也回穩了,香港旅客又再回來,加上內地開放自由行,令餐廳的生意又活起來。現在外地旅客大概佔一半的生意額以上,但不論客從何來,白先生也同樣的用心去招待,所以有不少客人都一次再一次的回到木偶葡國餐廳,有些更是從兒時就開始光顧,到後來長大成人、成家立室,生兒育女,仍然不離不棄。可見,木偶葡國餐廳不管順境逆境,依然能保持食品質量和服務質素,這便是留住客人的秘訣。
身退心不退
現在白先生已不是當年的年輕小伙子,要再進廚房烹調美食實在太困難,但白先生依然堅持每天坐鎮在餐廳中,更打趣的說現在自己每天只懂得罵東罵西,其實他靠著觀察客人吃東西時的表情反應來監督食品質量,偶然還會來個突擊檢查,要求服務員幫他點菜,但不準告訴廚師是白先生點的,好讓廚師顯示出最真實的一面,這都表現出他對餐廳出品的執著,因為白先生堅信,食物和服務品質才是留住客人的關鍵,「客人才是老闆」。
舊菜新吃
然而隨著時代變遷,客人的口味和要求也在不停改變,除了普遍要求少油少鹽之外,一些較為油脂高的餸菜現在也較為少客人選擇。好像是紅豆豬手等經典葡國菜式,以前總是賣個滿堂紅,白先生憶述曾經有一次,所有的豬手都賣光了,只剩下少量的紅豆和汁,但客人還是要繼續點,沒有豬手也沒關係,可見那道菜的受歡迎程度。
另外,受著食材的限制,有時也不得不作出改變。有如木偶葡國餐廳的招牌菜「牛仔肉」,在澳門還有牛房的年代,白先生總是親自前往牛房挑選小牛,並在需要的時候才宰牛,令到客人所吃的永遠都是最新鮮的牛肉。可是隨著牛房的消失,木偶葡國餐廳也只好選擇由美國、澳洲等地的牛肉,有些長期光顧的客人也會表示,很懷念往日那種牛肉的鮮味。
不過,面對客人品味和食材的變遷,木偶葡國餐廳依然努力的盡善盡美,在配合客人口味的同時,亦致力保留葡國菜的傳統風味,再加上創新的元素和菜式,並且對食材和出品的品質都進行嚴格挑選,才能在三十多年來一直屹立不搖,並且廣為大眾所認同。